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黃昆:母親教給我嚴謹的科學態度

黃昆出生在一個銀行高級職員家庭裡。家庭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毫無拘束的氣氛,特別是母親的為人嚴肅認真,對黃昆少年時代成長影響很大。母親經常告誡小黃昆,事無論鉅細,須認真對待,力求完美。黃昆以後遵循母親的教誨,無論做學問、搞研究,還是做人,都嚴格要求自己。

    一般而言,許多著名科學家在少年,甚至童年就顯示其天賦。然而,黃昆卻自認為他屬於智力發育滯後的類型。在談及現在中小學生的負擔太重問題時,黃昆以切身經歷為例,認為小學學習不必要求太高,但中學打的基礎卻會影響一個人一輩子。

    黃昆先後在北京蒙養園、北京師大附小、上海光華小學上學。他回憶自己小學階段,除去很早就識字,在小學時期常讀小說和學會加減乘除之外,似乎沒有學更多的知識。他的英文挺棒,初中階段便能閱讀英文小說。「語文課沒有學好,到高三時已接近不及格的邊緣。老師出作文題,我不是覺得一句話就解答了,就是覺得無話可說。這可影響我一輩子啦!報考清華大學、北洋工學院,都明顯是由於語文成績太差而未錄取。」也難怪黃昆在1944年參加留美留英兩項考試時,留美考試中語文考試只得了24分而最終落選,留英考試中作文只寫了三行便再也寫不下去,只好就此交卷,居然被錄取曾使他大吃一驚。「原來,是考官眼界很高,打分又很講究,分距拉得不開,讓我撿了一個便宜。」

    黃昆和他的「洋夫人」

    小他7歲的威爾士人裡斯,原是布里斯托大學物理系本科生,大學畢業後與黃昆同時來到了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,擔任系主任弗洛裡希的行政助理,並幫助黃昆進行理論計算。黃昆的聰敏與敬業深深地吸引了裡斯小姐,而裡斯小姐的學識、勤奮和溫柔美麗也給黃昆留下深刻印象。共同的事業追求與愛好把兩個不同國籍的青年人的心緊緊連在一起。從此,在黃昆成功的背後,一直有一位來自異國的賢內助的默默奉獻。

    1952年4月,裡斯克服重重阻力,遠涉重洋追隨著他來到中國,先期回國的黃昆特地趕到天津去迎接她。黃昆的哥哥給裡斯取了一個中文名字——「李愛扶」,既是諧音,又寓意「樂於助人」。不久,二人喜結伉儷,相敬如賓,撫養的孩子均學有成就,組成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。

    他們的家庭生活和一般知識分子沒有太大區別,唯一與眾不同的是請人定做了一個鋼絲床,因為當時北京無處可以買到。4年後,李愛扶被批准取得了中國國籍,1959年起,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參加工作,任電子學工程師。她勤勤懇懇地工作,認認真真地做事,為北大物理系實驗室的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。一晃已經40多年了,出於對她由衷的尊敬,黃老的學生們都尊稱她為「李先生」。

    「夫人到一個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,中國的一切,從語言到做飯,都要從頭學起。」黃昆對夫人李愛扶打出了「90」的高分,「她為了愛情,寧願捨棄一切,不遠萬里來到中國,操持家務上十分儉樸。」難怪許多和她接觸過的人對她的評價都很高,「她比中國的賢妻良母還賢妻良母」。1999年黃昆患上了帕金森病,連扣扣子都有點困難,家裡的事情至今幾乎全靠夫人操持。這次頒獎大會與會前,76歲的黃夫人竟然主動要求要陪黃老一起去一趟人民大會堂,要去感覺一下那裡的溫度,好為黃老準備參加頒獎大會的衣服。坐在汽車後座上,等著去人民大會堂參加綵排的兩位老人,像一對樸實、普通的北京老人一樣,穿著厚厚長長的羽絨服,帽子下露出幾縷白髮,但是他們不苟言笑的表情,緊抿著的嘴唇,言簡意賅的話語,就連臉上的線條無不都顯現出兩位科學老人獨特的性格:他們似乎刻意和周圍的一切保持著一種距離,維護著自己科學研究和私人生活的空間。兩位老人的氣質很接近,如果不是黃夫人深陷的眼窩和眼睛的顏色,幾乎讓人忘記了她是一個英國人。

    儉是外衣富是雅興

    黃老的家位於北大東門東側的一個小區,一律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那種五六層的紅磚房。小區盡處,是一棟青磚房,顯得頗為陳舊古老。二樓東側的那套小三室房子,便是黃老的家——是那麼狹窄昏暗,堆滿了書,顯得非常擁擠,大門口放著一個古舊的木箱,木箱上面是中科院物理所贈送的一幅字:「壯志不已,耕耘不輟」。

    屋裡的傢俱,可以看出都已伴隨主人多年,略顯陳舊。兩張沙發、一台電視、一部收音機,這就是書房兼主臥的客廳。客廳門口的一張小几上,擺著幾位年輕的外國男孩的照片,那是老太太遠在英國的娘家人。一張全家福掛在門口左側的牆上,緊湊的畫面折射出和睦有餘的溫馨。

    帶有「最高榮譽獎」和「終身成就獎」性質的500萬元巨獎,引起巨大社會反響。但對於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來說,同其奉獻的心血與創造的價值相比,500萬元真的不多。隨後,記者將話題轉到這次獲最高科技獎後獎金怎麼花,黃昆院士首先想到的卻是:「司機希望能夠解決汽車更新的問題,汽車最近老出毛病,據司機瞭解這錢可以這麼用,是合法的。我曾經在幾年前得過何梁何利獎,對我生活上有很大幫助。對個人來講,現在已經不需要這麼多的錢。」老人壓根兒也沒有想到用獎金中可以自由支配的50萬元改善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,相反想到是改進交通工具以騰出更多的工作時間。

    「他對自己有點『摳門兒』。五六十年代,雖然他已經是院士,但仍跟夫人一起,和我們一樣勞動,裝卸東西,什麼事情都做。『文革』時他是二級教授,每個月有285元,他把其中200元交黨費,兩個兒子不滿意。」黃昆50年代的北大同事趙汝光教授回憶時說,「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,在學術上卻有很多人怕他。一次,一位副教授評教授,大多數學術委員同意,他卻說,給他個副教授就不寒磣了。」這就是黃老嚴格要求自己,也嚴格要求他人的表徵。黃老的理論對信息產業(特別是光電子產業)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,比如手機的發展就與此有密切關係,但當記者問他有沒有手機時,老人卻都搖了搖頭:「不會用。」

    黃昆正是以自己的創新精神與前瞻性的戰略思想,及個人的勤奮與嚴謹,在固體物理學領域豎起了一座座豐碑,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。
返回列表